上海印象(一)

一提起这个题目我心里除了惭愧还是惭愧,要知道,这个命题作文我是从大一刚开学一个月时就想写了.. 之所以一直没有完成(好吧..其实甚至没有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我写此类文章的“大而全”的毛病主宰了一切..

因为总想在一篇文章里就把所有的感受都写完整,这样的要求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停滞不前..

我居然刚刚想到这篇文章还能分开写.. 嗯.. 大概是转不过弯来吧,我实在是很享受写那种超长文的感觉.. 其实仔细想想,短文倒方便了大家阅读和评论..

闲话少叙,耽搁了三年,现在不用怎么想也有好多想说——

有关硬币

从最开始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不光是上海,整个江浙地区在找零的时候都约定俗成使用硬币——北京话叫钢镚儿——来结算的,这是我来上海三年一直感受的、体会最深的、而且从来没有适应过的现象。可能光这么叙述看不出什么问题,可当你钱包里装着一叠纸币去市里办事,回来时却发现兜里叮哩咣当塞满了钢镚儿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是个问题了。

我一直想不通一件事情,就是上海人对这些硬币到底是怎么处理的,平时上街揣着一兜子硬币不累吗?我曾经戏称这就像到了旧社会——每个人还得带个钱袋子,里面装的都是碎银子..
由于没有带硬币的习惯,所以所有到我手里的硬币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富集效应,我桌子上的硬币经常是一摊一大堆,同宿舍的要是买东西差个几毛钱最先想到的是到我这里拿..

有关这个问题其实在BBS上小规模讨论过几次,确实是地域差异:不光是长三角,东北的某些地方也主要用硬币找零。

有关地名

上海的路名算是比较出名了吧,用各地的地名组成的..
南京路的旁边是北京路,有福州路延安路四川北路西藏南路,甚至有昌平路- –
其实这倒没什么,关键是上海的地名=路名,这让人十分不习惯..

这也是从一开始就发现的,出门看地铁的站牌,看公交车的站牌,统统是××路,当然也有6个字的,是××路××路,表示两条路的交汇点..
如果不熟悉上海的人(我)看着公交车的站牌根本不知道这车是往哪儿开的,路过哪儿..

不知道是逆反心理还是从小的文化与之不兼容,说复旦在邯郸路,我听起来很别扭,说复旦在五角场我听起来就舒服得多.. 虽然这两个地方还是差了一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