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合集·五月之声

按:虽然叫五月之声,但完全没有做视频。只是觉得,能让他们那么害怕的副标题,当然要拿来用啦。

以及,现在每次发文章都会成为二分查找算法小实践活动:

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在公众号那边的尝试,切成8份之后能被和谐掉7条,这不具备试探空间了啊。


5.1

翻自己之前微博时看到几乎所有的转发原文都看不到了真的很痛心,那不知包含了多少优质内容。炸号和删帖像是墓碑,“半年可见”则像是一扇扇关闭的大门。
原初的互联网精神被剪除殆尽,类似“半年可见”的功能是对中国网络恶劣环境的妥协,也是这种恶劣环境的具象化体现之一。

5.1

前一阵有个感触是如果你的想法和主流意见不一致,就慢慢等退潮,潮退之后才能找到彼此。

比如二月底三月初的时候B站的评论区亢奋到不行,战狂浓度让人害怕,但到了四月初热度过去之后再去之前的视频下面看最新评论就正常了许多。
再比如去年某个明星在靖国神社外面拍樱花照被一口咬定成是参拜,我在某个大V下面质疑了一句直接被挂出来网暴。到前一阵我搜索其他东西时偶然看到有人提到这个事件,才看到也有许多人不认同那件事,甚至有人会说“新关注一个大V时会去看一下他去年那个时间有没有去吃那波流量”。

尤其是第二件事,给了我极大的抚慰。

5.2

在中国待久了会不自觉地拥抱一切去中心化的东西,我说的每句话恨不得都切成256份分别存储在世界不同地方的1024个服务器上才好。
之前看回形针科普磁力链的时候就觉得这想法太伟大了,用一串不可能被屏蔽的纯文本当钥匙就能通过服务器中介向全世界每一个拥有该资源的朋友申请取得它的副本。这才是互联网精神好吗!

5.2

瑞典人竟然从没抗议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词辱瑞。

5.3

之前在微博的时候最喜欢用搜索功能,或者通过随便乱点的方式来观察不同人的生活,就像毛象的时间轴这样。
印象最深的是偶然发现的一个哈萨克族姑娘,肉身翻墙到了日本读书,时不时会发一些粉丝可见的哈萨克语生活Vlog,特别棒。从她的话里能看到许多难得的视角。

比如刚看到她昨天发的粉丝可见的话:

「不要叫我少數民族。不要把我跟你放在一起自稱少數民族。不要定義我為少數民族。
我祖先沒有為了讓我成為這種身分繁衍下來,不要用任何名詞定義我。
生我養我的是我媽,關懷我的是我親人。每天喝它奶的母牛給我的恩惠都比腐朽傲慢的體制大,大到不知道多少了。
一不小心生錯地方了,別綁架我。我不是石榴籽,我是蒲公英。
(注:“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挂遍新疆的一句政治口号)

她只有1000多关注者,在茫茫的微博用户中能发现她是我的幸运,虽然她也许永远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在友善地关注她(我的号都成尸体了

PS. 后来发现她有个匿名留言板,思来想去还是去留了个言,最后看起来是个蛮好的决定。「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5.4

自认为共情能力很强了,但我觉得作为内向型人格还是没法想象一个外向型靠社交获取能量的人被封在家俩月的心理状态……
(我大学延毕了半年,其间literally有三个月的时间除了买饭没和任何人说过话还活得挺开心

5.5

公众号给被和谐文章的那一次申诉机会很搞笑,谁都知道那只是摆设,你还是不能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更不可能翻案。
所以我准备把以后所有的申诉机会都用来劝审核员换工作,假设真的有人看的话。至少比所谓“申诉”有意义。

5.5

目前我在公众号修改规避审查的方式是把可能触发敏感点的词用括号代替,尽量不用谐音等替换。(话说,对人工审核来说谐音也没有意义?)
文字中开的每一个洞都是对读者的一次提醒:这是不正常的,正常的文字不应该是这样。

5.5

今天北京大规模弹窗导致大批上班族无法正常工作,据说是三次普筛有漏做的就会弹(但是有很多乌龙)。于是我又忍不住去微博搜索观察,然后看到这句笑得想死:

5.6

写了篇东西,《「想过更好的生活」并不是恨校,更不是恨国》
不想写态度如此激烈的文章,我的身体状况也更倾向于待着,但每次搁下总会被一些发言气得回去继续写。

5.6

对我来说,世界是个巨大的谜题,我享受每次自己观察到的新发现,不停获取能更新自己认知的知识,期待从与自己不同的人(异性/外地人/外国人)身上获得迥异的崭新认知。
反过来,世界对我而言,不是意识形态或者种族斗争的战场,更不是显示我所在群体优越感的秀场,我也不会因为性别/出生地/国籍就把任何人无条件划到我的对立面。
可能是一种最朴素的自由主义。

5.6

预计发的公众号文章可能会被和谐,就把文章本体和点击“查看原文”跳转到自己blog的备份一并发出,最后真的只剩了备份。
即使预判准了也不觉得聪明,觉得耻辱。可笑。荒唐。
然后把备份件分享到了朋友圈。

5.7

我对于一切东西还都是乐意去多了解然后更新评判的,前年看《邓小平时代》之后颇有一段时间觉得CCP的这套官员轮转锻炼再升迁的机制也还不错。但今年又意识到,就算是历经无数锻炼的省部大员,在这套机制下也要绝对服从最上面的意志,这就又回到了集权“效率高,但折腾人的效率也高”的问题。

5.8

昨天看到一篇写自己手机坏了去维修但因为无法展示任何码从而处处受阻的帖子,觉得《黑镜》实在弱爆了。
祝各位和各位的手机健康

5.8

请长公主先把哈佛的文凭还回去再谈大学“不认洋指标”这句话。

5.8

在竹新社看到这条喀什大巴扎拆迁的新闻,配图里新喀什大巴扎市场“具有特色民族氛围”结果是个汉族牌楼真的太黑色幽默了。

5.8

我越来越觉得只要不是真的需要长时间积累的领域,政府有关部门能忍住10年不管它,就都能发展得相当不错。这甚至包括中国男足(1992年开始职业化,到2001年打入世界杯,但随着打入世界杯就开始诸如取消升降级、禁止球员留洋之类妄图用行政命令揠苗助长的不断乱搞)。
中国人民想在任何领域搞好事情的最大阻力就是说不清哪一天就开始瞎管了

5.8

事实证明,只要一直拖延着“自我实现”这个目标不去解决,时局自会把你的目标拉低到维持生存和保护自己财产的层面(

5.9

咖啡机中的胶囊用过一次之后不要马上清,第二天早上冲挂耳的时候继续用它来冲多少还能出来点儿咖啡。
提前预演一下#饥荒年代生活方式博主

5.9

第一次发现我在后台筛出来的评论在公众号文章里不显示……但是整篇文章(目前)没被和谐。好精细化的审查粒度……

5.9

「这个正义朋友面善又友善,
因此批准管控区快递一天领两次。」

5.9

Covid这事很适合做个《冰汽时代》式的模拟游戏,尤其所做的每个选择所获得的收益和要为之付出的东西之间的权衡。而且在《冰汽时代》里,如果玩家真的一味追求生产效率压榨工人以至于建立起岗哨和暴力机构的话,通关时会展示那句著名的话「但是,这一切值得吗?」——这句话极其适合当下。
当年这句通关语在国内玩家群体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说这种价值观「白左」。到了现在,当自己家里的财产都随时面临被毁的风险时,他们还会觉得那种底线的存在是无所谓的,是「白左」的吗?
试着不跨越底线通关,大哥们

PS. 后来又把这条扩展成了一篇blog愤怒使人写作

5.10

咨询热线等位,用最全损的音质播放最优美的古典音乐。

5.12

在这个时代被炸号也是一种英雄主义”实在是近来给我最大安慰的一句话,最近时不时就会想起来。

5.12

还是有点感叹,过去几年我一直在不停反对北京政府那个以“整治拆墙打洞”为由把自然生长出来的路边商业摧毁大半的愚蠢政策,现在在我懒得做核酸没有48小时限时良民证无法进任何超市的时候,也只有这些路边业态的小店能让我买东西。
路边店の恩返し。

5.12

在豆瓣居然提了90天禁言,神奇……
这还只是发了个排队买菜照片呢。要是真闹起来,北京发生的各种事应该比上海在网上更不可说……

5.13

现在想起来我2019年那次裸辞后gap的日子里借着去看濑户内海艺术节的由头把整整一个月的上陆许可用到一天都没剩才回国,途中从东京一路坐慢车到濑户内再到广岛,甚至一连看了三个城市的三场花火大会……
……真他娘的是种类似末日来临前狂欢的隐喻啊。

5.14

北京现在还在搞溯源之类的,借用之前看到别人的说法,“容错率太低了”,只要哪稍微一没留神就会迅速崩盘(请注意R0=12!)。前几周刚按下朝阳,马上又起了海淀。这还只是BA.2,后面还有传染力更强的(R0=15!)BA.4和BA.5,think about it.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线就只能全城封。这当然很弱智,可这是你们选择的路线决定的必然逻辑推理结果。像北京这样脑袋上顶个苹果玩飞刀也太吓人了。
PS. 北京要是爆了的话我最担心天通苑,传说中的“亚洲最大社区”,居委会一定是人手不够用的……

PPS. 截止发稿时,还是搞成了除东西城之外的事实性封城才控制住,但是把7天能搞定的事情拖成了37天,然后还一副欢庆路线胜利的模样

5.14

竟然第一次做小炒肉就(按我自己的标准)成功了,这菜似乎和鸡蛋西红柿一样简单,只要能把两样食材鼓捣熟了即可,唯一多出的一步是放郫县豆瓣

  • 笑死,我的长沙朋友小张回复说:“长沙人看了这条痛心疾首

5.14

高林老爷:汽车和自行车的发明代表了人类对自由探索和好玩事物的追求(《忽左忽右》ep179)。
自行车在中国的用途:


(Photo Credit: 默默滴考拉)

5.14

晚上重轻老师在B站直播当DJ请大家云蹦迪,一直在各种播客里听他节目的我猛然看到一个真人发出了重轻老师的声音非常不适应(你在说什么

5.15

在豆瓣被禁言的第三天,前女友老师来我的页面「热情地表扬了我」,心里一暖。
就像何卡卡老师说的,到页面对被禁言中的人点小动作是一种赛博探监行为,而亲身体验到这种关怀之后更深地意识到,感人的不是探监这件事,而是在你发不出任何消息的时候能发觉出你从时间线消失了这件事。

5.15

突然意识到,在回复别人时带个括号自我吐槽是我们社恐星人在赛博空间的怕冷场表现(就像这样

5.15

开始囤货之前我的冰箱冷冻室和囤货常态化之后我的冰箱冷冻室:

以及现在囤得东西过满导致每次想从冷冻室里拿东西:

5.16

使用「xx只有一次和无数次」这个句式只有一次和无数次。

5.16

刚才脑中想“朋友会无条件包容你的愚蠢”第一反应竟然是”A friend would be tolerant of your bakaness unconditionally”,很有趣,常听日剧里朋友间互相喊バカ但替换成美剧互相喊stupid/fool就有点违和
(也可能我美剧看得少

5.16

刚接了个AI语音的催促做核酸的电话,而且还挺不智能的……
AI:“xx(我的名字)在北京吗?”
我:“在美国!”
AI:“xx现在在北京哪个区?”
我:“在日本区!”
AI:(恼)“xx现在在北京哪个区?”
我:“在日~本~区!”
AI:“xx的基本信息已确认,请您就近就便参加核酸筛查,再见。”
你这是确认了个鬼啊!

5.17

听播客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声音的挑剔和声控属性。之前花了相当时间才适应《跟宇宙结婚》里面刀夫的声音,也曾经听完《过刊》长达三期的内娱史鸿篇巨制后还是无法适应主播的声线。最新的例子是:有个讲文化遗产相关的播客《未命名播客》,我本着学知识的心态点进去,却以女主播彤老师声音粉的姿态听完全程并且坚定点下订阅(昨天做饭时甚至津津有味地听她介绍了一整期怎么查文献

5.17

这个阴天的午后超适合我像我家现在没有但将来会有的猫一样在懒人沙发上睡觉

5.17

《凉宫春日的忧郁:漫无止境的八月》中国版大概会是:
我总是用“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和未来取得联系,进行“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什么的。大约一周没来“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了,我就感觉不对劲,这么想着,就有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了,我吓了一大跳,马上去“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但结果,完全是“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我怎么办才好呢?

5.17

《花束般的恋爱》当时看完之后觉得分手那场戏之后的戏都是狗尾续貂,没想到那个结尾的后劲儿挺大,过了四个月之后突然就get到了它:对哦,要是有什么东西无意中记录下了放着光的热恋中的时刻真的是一件奇迹般的幸事啊。

5.18

感谢以往坐过的所有航班的机长没有推杆……

5.18

谁能想到我一直听的一档播客断更,是因为主播(相声演员)的演出场地因为管控一直动不动停业导致他找了个稳定又自认为清闲的居委会工作后正巧又遇到了近一个月北京高涨的核酸运动……这是我遇到最抽象的次生灾害了

5.18

前几天听到有个说法叫斐波那契汤(今天的汤 = 昨天的汤 + 前天的汤),那么我今天的午饭也可以叫做斐波那契饭,如下:
sqrbc.jpg

5.18

看到几张上海的照片,默默拿出之前收藏的<The Last of Us>设定集摆在一起……

PS. 看到有发淮海中路长草辟谣的,但景观设计做成这样太过匪夷所思所以我去百度地图看了下街景,原来是这样的⬇️所以“无人维护导致这种场景”的大结论还是没问题的。

5.19

中国家长对于「见隔辈人」的执念太过可怕了。当然,全世界老人见到孙子/孙女时都会很开心,这是基本人性;但不同的是中国家长意识不到这种体验属于人生的 BONUS 而不是 requirement,更不要把它列在 Bucket-List 上面。儿女本质上没有义务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而去生个孩子,「就想在死之前见到隔辈人」这种说法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5.19

方圆几公里没有确诊快递也不让进小区的科学原理在于:每个居民取快递时都要走15分钟,这样就增强了抵抗力。

5.19

书里有关民族主义一节尤其有现实意义。里面提到「德雷福斯事件」,1894年一名军官被误判为间谍,然而「对许多法国人来说,德雷福斯上尉是否有罪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维护法国军队的声誉与纪律。……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官,丝毫不会让他们感到不安。」这种逻辑听起来非常耳熟,在我反复观察之后,我觉得许多拥护体制者的心理本质应该与之类似,他们的底线是「政府的权威不能倒」,因此可推导出把地方和中央有意分开,「上面的意图是好的只是执行出了问题」这样大家都熟悉的行为逻辑。民族主义是自由主义天生也是永恒的敌人。

5.20

民族主义者:

5.21

端传媒的这篇报道里提到,考虑一栋1000人的居民楼,如果发放试剂盒自测,成本大约在一万元;可如果派遣医护,两名就够,劳务费400元即可搞定,剩下的医疗耗材成本肯定比9600元要低。因此综合考虑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其代价就是疯狂连轴压榨宝贵的医护人员。
北京大概也是,考虑到现有政策不变和病毒传染力不变的情况下应该是全城封一周比现在这样拖拖拉拉一个月要好,但只要存在疯狂压榨疾控和基层每天搞西西弗斯式溯源的可能,他们就会一直拖下去。
之前重轻老师发过一条即刻动态,类比了一下Facebook,说它存在唯一的目的就是连结,至于连结的是什么根本不重要,“人 is irrelevant”。在这场运动中也一样,唯一重要的目的是数字,其他的都不重要。“人 is irrelevant”,人是耗材。

5.21

在墙内每条动态能存活的时间越来越宝贵,过去论小时,_______

5.21

做了个解封阵营九宫格:

5.21

听《贤者时间》想起我从小不会judge差生的原因是,作为郑渊洁童话的读者,老郑的作品里差生永远是勇敢有主见的正面形象,好学生则是只知道听话的盲从者,导致我小时候一直对自己属于好学生群体而暗暗羞愧(什么凡尔赛狗发言(但事实证明好学生里也能出反抗者对不对

5.21

Welcome to the Hotel China-for-你丫!
“You can check 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仔细想想,最后这句歌词也太来去自由了吧!

5.23

听这个行为好像没有类似“拜读”的恭敬说法,比如听了朋友的播客要不要说“我拜听了xx的播客”?
听起来不太对是不是,按这么类推登门拜访朋友也可以讲“我拜登了xxx家”

5.23

喔~
上海下了保丽龙
你说那是雪


5.23

康乃馨革命
野百合学运
茉莉花革命
玫瑰革命
栗子花革命
郁金香革命
太阳花学运

十字花转运

5.23

鲁迅先生这道理真是掰开揉碎了讲,而且快100年竟然还能直接拿来用

「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
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
「我在这里还要附一句像是多余的声明:我相信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指使”,要诱中国人做奴才;而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

5.23

「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这脾气。
那时我想,假如写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是出在某处的罢,那么,某处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处人却无异隔岸观火,彼此都不反省,一班人咬牙切齿,一班人却飘飘然,不但作品的意义和作用完全失掉了,还要由此生出无聊的枝节来,大家争一通闲气」
——《答〈戏〉周刊编者信》,1934

真的就一点没变啊……
PS. 现在连随便发句评论都会展示评论人的地理位置,「无聊枝节」简直比话语本身更多了,不知鲁迅先生会作何感想……

5.24

《且介亭杂文》的正文中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重点符号和下划线,看到附记才明白那是发表时被审查部门删去的文字,所以出单行本的时候鲁迅先生都给加回来了,还特地都做了标记。所以这篇附录大概是「赛博坟场」的前身,「铅字坟场」之类的。
(万恶的国民党,竟然还能让他出单行本的么!太放松了吧!)
「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

5.24

2016年去英国玩时尝试过很多次Airbnb,体验非常好,是真的和房东共享同一栋房子,吃同样的早餐,还能聊聊天之类的。
但后来我试图在东亚地区用的时候,体验就不太一样,在日本和台湾都是。我猜是东亚地区并没有那么大的房子,每次都是和房东接头拿到钥匙然后自己去房源开门住下,或者干脆通过某种方式连碰面都不用。
所以再后来我在国内玩也没用过Airbnb订房了,不是和房东share house的话感觉缺失了很大一块的使用它的体验。

5.24

每天给自己做至少一顿饭真是又累又麻烦,这还是在我时不时就偷懒泡面/煮速冻馄饨/做手抓饼/咖喱饭/炒饭的情况下,而我妈把这件事几乎不打折扣地(早中晚三餐 + 炒菜)坚持了四十年真是超人行为。我猜大部分的中国老一辈也都是这样,太强了

5.24

在一个号被炸,一个号被临时封禁7天,一个号被禁言三个月之后,我还是觉得一个活跃的墙内大号是有必要的。这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舆论阵地,你不在那里,就会拱手让给别人。
这一个多月来不怎么上微博虽然少生了很多气,但也时不时为自己的犀利评论不能像利剑一样触达墙内感到遗憾 更何况很多时候就算什么都不说,只一个默默的转发也是信息量的根本性不同

5.25

宣传口好像在让营销号吹嘘北京拉去隔离的条件有多好,这事槽点太多了:

  1. 你就算拉去的是五星级度假村的总统套间,对于许多人来说也不如自己家舒服,尤其是对于他们宣称爱护的老年人来说(我姥姥在世时因为怕晕车甚至连我家都一次没来过,很难想象让她坐车去河北会遭多大罪)
  2. 在部分隔离地点被大肆宣传的同时,也能搜到零星抱怨隔离地点环境脏乱的微博,但它们很难存活,这让那些被允许拿出来宣传的例子显得非常可笑
  3. 北京在现在日增平均50例的时候拿出来的肯定是手头最光鲜的资源,这有什么可吹的呢?连这种时候都要靠删帖买营销来控制舆论,不是丢脸是什么?有本事像其他地方一样日增5000的时候再让营销号吹同样的牛

5.25

2020年办小区出入证时,是严格凭房产证/户口本登记的(当时我在想租房的人怎么办?)
昨天又去拿出入证时,只是在微信小程序里登记了一下就行了,居委会的人甚至都没核对一下(而且为防止瞎给我打电话,我故意填错了一位手机号)
似乎底层的大家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种“你糊弄我我糊弄你”的默契

5.26

去年意识到所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种体系其实是远至汉唐一脉传承下来的屯垦制度的改名重现而已;刚才看书时里面提及清朝的省部大员「每位都有在数省任职的经历」,又意识到现在的官员轮转制度也无非是帝制时代类似行为的改进版本。
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的惯性真是不可小觑。想想法国作为革命老区革命了那么多次,帝制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复辟……
从大的历史周期看,也许中国的现状也只是某个完整革命历程的半途。

5.26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里这段描述了自上而下不受控制的“头等大事”型政治运动为什么对普通人来说是灾难,1768年是如此,1966年是如此,2022年也是如此。

5.27

读过《叫魂》
描写了一场政治运动的发端和全过程,你会发现某些共性的东西从来没变过,看到译后记果然发现作者和译者说“我写的也是今天的中国”。权力不受节制的独裁君主一旦决定发起一项运动,手下人必然会揣摩上意让它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乾隆怀疑剪辫案不是偶发的,而是隐藏着更大阴谋,下面的冤狱机器立即开动造出了完美符合他预期的口供(甚至还伪造了物证)。幸亏闹了三个月后内阁大学士看口供越来越漏洞百出及时劝乾隆别丢更大的脸。让人不得不想到:毛泽东预期下面有“右派”,那就一定能给他揪出足量右派来;最近的一些决策也是,上面决定继续清零,下面一定喂上各种数据维护他的这个决定。

5.28

擦,《独裁者手册》这书简直马基雅维利疯了。「如果有人认为统治者应该做对国家有利的事,那他应该去当个学究而不是涉足政治。」统治者永远只需讨好真正有实力支持自己的群体即可

5.28

之前看过一个巨好笑但是不知道和谁分享的段子:「我男朋友每次在街上偷瞄别的女的,我就默默在他耳边用手机功放《悲しみの向こうへ》」(是《School Days》结尾诚哥被捅时响起的那首BGM)

5.28

著名的“剪刀差”
不知现在状况有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