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合集·黑暗时代特别篇

3-1

我在看大陆相关的新闻时会经常跳出来想,“这件事在其他国家会怎么处理?”或者“这个问题的国际惯例是什么?”。一直觉得这种本能反应还挺有趣的,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在大陆城市里长大的80/90后会这么想。再往后的青年人接触太少不甚了解——他们似乎相当“自信”;同时也很难想象一个美国人,英国人或者日本人在同样情况下会本能地先想一下是不是自己国家的做法与众不同,然后再接着想哪种处理更有道理。
从历史源流上讲,这种做法的基础是中国处于从(已被证明无法持续的)计划和管控中走到改革开放的半路上,而少年们多半是没有这种大历史感的,只会觉得存在即合理。
(注:触动我写下这一条的契机是前一阵看《黑洞频率》这部电影,里面提到他在家里的无线电电台需要向官方申请拿到执照才可以使用,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OK,看来对无线电频段进行管理这事是国际惯例”。)

总之,永远不要把任何一项伸向自己的管控视作理所当然。

3-2

看禁飞的新闻,想起唯一一次去欧洲就是坐的俄航,在莫斯科机场中转到英国的。是的,落地时确实乘客全体鼓掌,但是其实飞得非常平稳,而且在起飞晚点的情况下还提前落地了……
O, the good old days.

3-3

2003年的时候我还不咋关注国际新闻,忍不住搜了一下,当年全世界反对伊拉克战争的运动是入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级别的。
所以民间对这个问题的行动是一贯的,不应该收到批评甚至嘲讽;问题只在于政府层面上确实没有任何惩罚措施。

3-3

bio确实没乱写(但是这种测试的提问都有点太粗暴了,有些其实很难给出明确回答)

3-4

试图听取各方意见并缓解过激言论的人通常会被两边一起攻击并拿到下面这个《极乐迪斯科》的成就:

3-5

迄今为止有太多次以为自己遇到了像电影主角那样在last minute传奇般地走向“正常的”普通生活的机会,不过最终每次都没有如愿。那个”Last Minute”也随之一步步往后:30岁,32岁,不出意外的话35岁……也许再往后一些就无论如何都不能叫last minute了,无论怎样都无法与大多数人的轨迹相同了 23333

3-5

笑死,《视察国机二院》+《锁麟囊》,太偏门的笑点了,找不到谁能分享

3-8

有个军事up主发动态,说德国之声报道了金星被禁言的事,到底是谁告诉他们的?
我回了句,中国互联网又没有墙,人家自己能看到。

3-8

2020-12-21
爱好无法定义一个人,那么什么可以?
https://www.douban.com/people/zshowing/status/3222304018/

一直断断续续在想↑这件事,依然没有结论,不过意识到“对事情的解读”比“对事情的态度”更进一步(废话),本质上我们期待的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时对方会有怎样的反应,换句话说,是万事万物照射在对方身上后会反射出怎样的光来;这种预期也许就是那种永远不竭的良性互动。

3-8

去年俱乐部房间给大家的启示是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需要有一组强大的moderator,电报上面竹新社的读者讨论群就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实例,不光是一旦有类似人身攻击之类的倾向就禁言踢走,还包括如果新人观点严重倒向不管哪一方的话admin和群友会用几句精准的嘲讽和事实镇住他。长期这样筛选下来的群友就知道了贸然发表没有事实支撑的观点只会自取其辱,这可能是一个时事讨论群最理想的形态了。

3-10

日语里竟然连“床”都要用外来语“ベッド(bed)”,但又一想和室里面确实只有榻榻米……

3-11

对于GalGame我有个特殊的槽点:人类的生理结构不支持一边接吻一边说台词!太违和了,做游戏的大哥们!

3-12

GalGame打通了一个结局之后读取最新的分支选项存档选另一个,都看完之后然后再往前读取次新的……如此两三次之后意识到这不是深度优先搜索
搜了一下果然有人也意识到了

3-15

每次在试图对生活回击的时候,我都会本能地向好友借一些力量,哪怕对方一点都不知情。
每一件来自好友们的小事,都会沉积在心底,待需要的时候被开采。 那个时候,那些事已经变成心灵的化石燃料,为你提供克服困难的动力。

3-15

到底还是股市大跌刺痛了一直在各种意义上逃避的我,不肯面对现实世界的后果只有被伤害。

3-17

晚上B站首页随机推了《初吻》,就点开跳着伴随弹幕又过了下关键情节,然后一直到现在临睡觉心里都是暖的
去年平安夜毫无预期地去看这部片子真是太好了,那可能是至少一年多以来内心最温暖的一个晚上,真感谢 @奇爱博士 和资料馆的排片

3-17

朋友拿到了助理教授的offer:

3-17

搜了一下原来俄文里没有我们熟悉意义上的引号,而使用法文中使用的法式尖角括号«»。
于是我想起来之前听过的轶事,说沙皇俄国时代俄国的贵族互相交流都用法语……这算是对上了。

3-19

人们通知树上的男爵下来做核酸。柯希莫拒绝了。
他从樱桃树跳到橄榄树,又跳到栗树上,远远地消失在了森林里。社区组织了一万名志愿者对那片森林进行了拉网式搜索,终于将柯希莫 •迪 • 隆多给架到了检测点。

注:有关这条的相关收集可见 一条豆瓣动态引发的“疫情文学”复兴
后续采访可见 NPR电台关于疫情文学改编的采访

3-21

从刚一出就开始玩的《部落冲突:皇室战争》也和世界其他玩家隔绝转成中国特色的国服了……玩家要求其实并不高哎,只要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玩家一样,不专门搞特殊就不会有任何怨言。电影、视频、网络之类的也同理。

3-23

之前以为“四十不惑”是在人生中慢慢对各种事情一一解惑,没想到真实情况是会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对所有事更加的爆发式的疑惑,估计结果要不就是闯过这一关走向Happy Ending的那种“不惑”,要不就是向生活投降走向彻底放弃意义上的“不惑”。

3-23

瑞典人竟然从没抗议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词辱瑞

3-24

又意识到一件事,就是我让自己满意的那个bar太高了。
大学隔壁室友毕业后创业做的前几个手游在我看来卖相都不太值得投入精力去做(当然,这里要考虑到他对二次元的极度热爱,我是没有的);但到了第四五个游戏已经是世界级水准了。这又叫什么,“有sense的人的诅咒”?创造还是要从小处做起啊。

3-24

猫助没有一档自己的播客真是世界的损失
——好吧是我自己的损失,可是真的每次听有她参与的节目心情都会往上调三个档。

3-26

有关国族认同这件事,我很好奇小国的国民是如何建立认同的,如果没有认同,又怎么谈爱国呢?
PS. 读了新加坡这几年应对新冠政策变化的文章,觉得这种理性主义某种程度上还真可以构筑国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27

惊了,为什么会有说法语的刚果人关注我的公众号?还和我设置的自动回复激情互动?
以往的公众号后台只保存三天的消息,我一定错过了很多乐子

3-28

“浦东超市”这个热搜居然挂了这么久,里面是潮水般的抱怨,有点反常……怀疑是借机打压“()”派,今后发现十几例就全市()的行为可能会越来越多(比如今天的淮南市)
希望上述想法不会成真
(注:成真了。发现一例即封城的一大把。)

3-29

惊了,微博不能多看,气得胃疼。
需要自我掌控一下,偶尔也主动回归到前互联网时代信息闭塞的状态,享受一段时间的无知是福。

3-29

我实在是太嗜甜了,不是味觉上,而是情感上。
“被甜到了”永远是影视剧触动到我并让我给出五星的重要因素,GalGame里的高甜段落我会在通关后两周的某一天去B站找出录屏跳到那段重温一下,甚至听到猫助在播客里说“我和我老公……我就感觉没有什么理由不在一起,因为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会有那种难得的放松的感觉”的时候心里都由衷地发出了一声美式英语的“Awwwww”

3-30

晚上读了一下Telegram老板杜罗夫的生平,太刚了,他和斯诺登是理想主义者的两大在世代言人吧……

4-1

坚持记录。
坚持保存可能会被删帖的事件。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分布式的莱博维茨修道院,总有那些记录用得到的一天。

4-2

威尔史密斯将退出学院并接受处罚的新闻下面的热评:

  • “如果他是白人就不会处罚”
  • “幸好他是黑人否则处罚会严重好几倍”

我忍不住留言:“你们俩要不也打一架?”

4-3

前两年的优秀答卷变成了当前的负担,前两年的那些优势变成了当前百姓头上悬着的剑,“我一切都没有变,可怎么事情就不对了呢?”故事的这种惯性发展也太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优秀剧作逻辑了
完全印证了“愿意放弃自由来换取保障的人,他最终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这句话……

4-3

老张混迹中文互联网多年终成谜语人

4-3

R站的像素画看着太让人感动了,让人久违地又想起了小时候在故事书封底看到的那种地球村的美好愿景,所有人在一起整活,把自己的好东西展示给大家,讨论喜欢玩的游戏和爱看的动漫……
里面涉及中国的几幅都很沉重,因为我们连好好说话都要聚集在类似毛象这样的社区,面对这样可以展示的机会第一反应自然是发出诉求。这确实太可怜了,真的希望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舒心地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所有人一起玩儿,比如在全图疯狂修长城什么的(喂

4-3

这集我看过,最后取得伟大胜利了。

4-4

卫勤部队去支援这事真的挺好的,希望以后再有哪封城都让这支“核酸检测部队”飞过去,让当地原有的真的在救命的医护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正常上班,正常轮休。

4-4

我在微博上会关注一些爱国大V用来观察,看看对方辩友的话术都有那些新发展。唯一的问题是时不时看到实在荒谬的言论就会忍不住留个言,而这会导致我被拉黑从而需要再去寻找新的来补充……

和珅打手.jpg

4-5

第一次接到AI语音的逾期催收电话,努力装作“你事情大了”“在生气了”语调的AI听起来真是有点搞笑,尤其是你居然第一次可以在面对这种语气时胡言乱语,而对方因为没有预案只会另选一句之前说过的话……

4-5

看到长春有入户消杀的疯狂举动,又搜到早有人吐槽之前入户消杀时把居民家里喷得面目全非损失惨重的恶行,我搜到了一份1200多页的法规汇编,里面没有搜到一处入户消杀的内容,都是公共区域消杀。所以这种入户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第245条“非法侵入住宅罪”,如滥用职权犯此罪还会从重处罚。如果真的遇到了这种行为一定要奋起反抗。

4-5

微博的搜索功能是观察真实民情的好工具,只要你选对搜索词。今天分享个搜索关键词“一天一顿 抢”

4-7

惊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别人收拾屋子时能翻出钱来,我翻出两瓶过期一年的朝日啤酒
(已经放进冰箱了

4-7

懒得吵架但看到奇葩言论实在忍不住想表示一下“还有反对意见”的时候,我就回个“……”

4-7

太有趣了,刚才看到《昆山静默期延长4天》的新闻,这不又多了一种新叫法

  • 深圳“按下暂停键”
  • 长春“封闭式管理”
  • 上海“全域静态管理”
  • 天津“保持相对静止”
  • 苏州“静默期”

PS. “全市继续保持静默”这个句子能在公文里出现也是匪夷所思,什么Silent Hill……

4-8

13万确诊,1例重症。
路线错误数据造假必居其一吧?

4-8

他第一次对群众关心的粮食问题作出了重要批示:“外国人爱吃饺子!

4-9

Damn,谁不知道什么都不说是最安全的,但是我想我会永远做《皇帝的新装》里面的那个小孩,真的做不到在看到明显荒谬的场景时不拆穿或者讽刺。
而且这完全不是标榜自己有啥洞察力,看出没穿衣服要啥洞察力?只是我完全懒得维护他们的狗屁权威而已。应该是他们感到羞耻,而不是我们感到害怕。

4-9

由于最近输出太多,我微博账号的末日时钟已调到了深夜11时58分。

4-10

3月底上海刚刚决定()的时候我猜到了之后其他城市一定会越来越严,可能发现几例就全市封,但我没猜到会封完之后为了保护成果就顺势不解开了……我逻辑还是没彻底站在官员本位,需要反思……
(此处有两张辽宁松原市和河北廊坊市市民的微博截图,从略)

4-10

最近看那些视频真的理解了什么叫movement,就是()。
长文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运动》

4-11

时不时就会发现自己很喜欢/觉得很厉害的人其实早就互相认识……

4-11

现在已经到了,连反贼朋友都在猜是不是也像当初普子一样没人敢告诉他真实情况的地步了,用正常逻辑完全没法理解。

4-11

  • 我们那儿流行一幅对联儿,太说明问题了。
  • 怎么说的?
  • 上联是:“说你阳你就阳,不阳也阳”。
  • 下联是?
  • “说不阳就不阳,阳也不阳”。
  • 横批?
  • “不走不行”。

(改编自梁左先生创作,牛群、冯巩表演的《小偷公司》)

4-12

图片

4-12

才知道有好多地方绿码都没啥用了,干什么都要24/48小时核酸……去年去西北的时候得知他们过去两年都要每周做一次核酸(即使当地已经tm好几个月没出过病例了也不行,完全不科学),当时已经觉得他们很苦了,结果今年这做法不仅在各地常态化还严重加码了,想出小区去趟超市跟要出国似的。

4-12

住在北京的人如果不是足够好奇足够自省的话,是很难意识到自己一直还能相对正常的生活是活在多大的privilege bubble里面的啊……

4-12

哦对,看了传说中昨天超神勇怒怼李强的老太太的视频,感想是:“就这?”被这么折腾半个月结果就这么和风细雨?顶着便衣向前跨两步在我们这儿就已经是无比的壮举了是吧(还要交给一个老奶奶来做)?
我倒不是站得远不腰疼,只是这种程度的沟通太tm正常,也来得太tm晚了。

4-13

每次听到“稳中向好”这个词都想笑,我以为没有比这个词更掩耳盗铃的了,直到后来又听到一个词,叫“稳中有变”。

4-14

微博账号炸了。做了些搜索,目前已做工作:

  • 给新浪法务部和客服发邮件,写明保留起诉权利;
  • 在互联网信息服务投诉平台投诉;
  •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注册,之后准备研究撰写诉状和起诉事宜。

就算拿不回账号,也必须得走一遍这个流程,增大他们炸号的成本。

4-14

最近实在是horny for hug.
Physically & mentally.
所以最近和朋友(尤其在上海的)联系时都会说句抱抱,其实我自己知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自己非常需要……

4-15

在抖音上能刷出无数被困在高速出入口的卡车司机发的视频,感觉可能是()次生伤害中尚未被噤声又数量巨大的群体。他们在出口排队五六个小时走几百米,出来后还要被()关在驾驶室不进不出……
而且评论居然和官方叙事不一样,全是嘲讽的,不太抖音……(我用得少,可能是刻板印象)

4-15

最近最让人开心的事情!
四舍五入强行加戏的话就是和在豆瓣最最喜欢的两位友邻卡卡老师和猫伯爵老师都成为朋友了,接下来这个号可以随时炸了(喂

4-15

前几天在B站看到一个视频,标题写“世界仅有的国名完全相同的国家”,点进去介绍说是刚果,为了区分只能叫刚果(布)和刚果(金)。
然后往下翻,有个评论说道:“這違反了一個剛果原則。
笑死。

4-16

真的没有产品经理为炸号设计个什么机制嘛!我觉得很需要遗言/亡语功能,被炸的时刻自动发一条特殊样式的事先设定好内容的文字,“兄弟们,凶手是新浪,为我报仇!”/“砍头不要紧,只要能xx”之类的。

4-17

听《别的电波》最新一期,一位主播引述他朋友的话说:“原来费尽心思让狗学会在户外上厕所,现在我要费尽心思教它在屋里上厕所,狗可能觉得我是神经病。”

4-17

看到北蔡村整村转移隔离并且要求居民走之前打开房门和衣柜的通知,再看我之前去查法条试图对抗的文字真是naive……
You cannot fight this giant machine.
Just pray it doesn’t come after you.

4-18

让人足不出户这种”lockdown”我想还能算是国际社会不陌生的行为,但整村迁徙去隔离只为了个“社会面清零”口彩这种做法真不知道别人能不能理解得了……
我前一阵出于好奇查维基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国家就连lockdown在实际执行上都只是curfew(比如晚9点到早5点不许上街)而已,就算这样在荷兰还引发了大规模骚乱……不知让荷兰人整村隔离会发生什么

4-18

本来想远离一下墙内消息,结果在Facebook看到台湾民众党发文抨击民进党当局:
_____政府沈迷於防疫神話不可自拔,白白浪費了____人民自律,為政府爭取的寶貴時間。
不仔细看还以为写的是_____。

4-18

以前的同学里真的有那种俄罗斯入侵时怒发自己录屏上传的纪录片来justify大帝的行径,吉林上海这波惨剧下来却全程安静如鸡的人——也不全是,他现在的做法是切割上海与中央,用“只有某几个地方烂”来自洽。
结合他的其他发言我努力揣摩了一下他的底层逻辑,大概他的世界观里,西方(用他的话讲是“昂撒”、“白皮”)是首要且紧迫的敌人,因此必须支持与其对着干的势力,中央的权威也必须维持(这样才能强大,才能干西方),地方有问题只是地方而已。
完全不同的思考逻辑链条。

4-19

一直记得大三的时候跟学长学姐吃饭时聊起申请的话题,他们开玩笑说看起来是申请留学,本质上是“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4-19

我大概从10岁起就在好奇自己将来会和什么样的人结婚,20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是个谜。
之所以那么早就开始想这件事,是因为从小目睹父母吵架让我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避免重蹈覆辙,因此从小学起我就完全知道这个bar会非常高,至少从我自己这边我要打心底喜欢才行。
到现在就更清楚了,我唯一能理解的够得上结婚那个bar的感情是基于互相欣赏和互相理解的,与其他一切所谓“条件”都没关系。
但问题就是,再苛刻的硬性条件也比“互相欣赏”这种软条件好找。现实是,欣赏我的有不少,我欣赏的也有一些,却从没遇到过恰好对上的。
也正因此,我也一直在留意别的情侣是怎么遇到的,最后发现似乎就是看命。运气好的人就是会在很年轻时就各种机缘巧合遇到。Seren-wait-for-it-dipity.
没辙。
我只知道,自己依然不会放低那个bar。对在漫长的生活中互相怨恨而吵架的恐惧实在是深入骨髓,而这只有爱才能解啊。
PS. 某种程度上这甚至也是我一直没有养猫的原因……我难以预料一只猫的性格是否会让我喜欢,而万一不喜欢又决不能做出弃养的事,干脆就不开始。(另一方面,在去朋友家时遇到性格巨好的猫则很想直接抱走(开玩笑的

4-20

我搜索了一下记忆里国人有没有“Or I have to call my embassy”这样硬气的时刻,好像有,是“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4-21

有些电报频道的推送太多了,我一直在闲暇时慢慢看。刚才看到去年9月的一段群聊录屏,两位东北口音的女士吵架,只因为其中一位问小区被封控后她老公怎么才能去上班,另一位以及后面来劝架的围观群众的看法都是“政府让你在家,你好好待着就得了”。
在集体主义的教育和氛围下,试图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成了一件阻力如此大的事情,你甚至不用走到对抗暴力机器的那一步,你的邻居就把你喷死了orz

PS. 不知道半年后他们小区有没有又被封?以及,吉林长春被封时间比上海还长,声量却如此小,是否和这种氛围有关?
(后来看到,东北有更强力的删帖和来自各种来自真实世界的捂嘴机制)

4-21

《忽左忽右》179,每次高林老师主讲都听得酣畅淋漓。
“别忘了进步的目的,我们向前迈进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更愉快,有更多的自由。”

4-21

看到对岸的隔离补偿,查了下是每人每天1000新台币(220人民币)。
(想想这个数字乘以2500万?(当然,据说现在应该乘以大概3.7亿

4-23

当前的局面大概是:好不容易当一次优等生,舍不得从领奖台下来。

4-23

庞宽的这个在台子上生活14天不间断直播可谓「同理心」的具象化:
他在直播45座城市约3.7亿人的生活。

4-23

4-24

在北京一片风声鹤唳中,我成功窜访电影资料馆完成了预定中的观影马拉松,甚是欣慰。
——只是塔可夫斯基大师用纯白噪音拍电影对于下午场的观众太不友好了,太不友好了。

4-24

今天看了《薄荷糖》这部电影,绝对好片。它开场讲一个男人的崩溃,然后倒叙讲他是怎么到那一步的,尤其男主角演技炸裂。
但我想说,搞笑的是,我是在微博发《情书》 的观后感时有个网友评论“另一个给我类似感受的是《薄荷糖》 ”知道的这部电影,而我评论的大意是“它的结构设置让人想在看完之后立刻按重放”,于是我是怀着类似《情书》的期待去看的,然后发现
——这不是我想要的那种重放!我并不太想重放男人的崩溃!

4-25

唯一一个还在坚持发声又不会被捂嘴的是:上证指数

4-25

阅读上海朋友们的指点之后我依然囤了百事可乐。一方面我从大学起就通过无数次在自习室外面自动售货机的购买结下了百事情结,另一方面,可口可乐真的没货

4-25

几周前就看出来爱国大V们试图做的事情是与上海做彻底切割,不作辩解,而是把整座城市的人直接划作敌人,用()等词汇加以污名化(我不想再重复一遍)。
这种无视造成这一切真正的根源却对受害者二度加害的行为让我每次看到都几乎气得发抖,好在(?)一周多之前我的微博炸号了,大幅减少了看类似发言的机会。
也正因此,我在自己还能发声的地方说话时都至少会留意把吉林、长春、瑞丽、黑河、环京带等等同样蒙受苦难却一直默默忍受的地方与上海一并提及。正像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运动》中详细论述的,它的本质是“为了某个最高纲领就能不顾后果地做一切侵犯权利的事”这种混蛋逻辑(列一个抄作业的对象:墨尔本)。至于详细的驳斥我还能说很多,但这里的空白太小了,我写不下。
费马:你学点好

4-26

你购买的外国货至今没有变成射向你身体的子弹,倒是你消费的每一件国货确实在按概率变成围堵你家楼门的铁丝网(

4-27

真的好奇梁左和王小波两位大师见到现在的场景会写出怎样的讽刺作品……
即使是回味旧作都能有“你爷爷一失误,我爷爷就要饭”、“说你阳 你就阳 不阳也阳”这样的对应了,要是量身定制得犀利成什么样……

4-28

虽然没有梁左先生的功力,也努力对当前这些名词进行一些mock:

《二零八四》节选:

“温斯顿先生,没有48小时之内的思想检测阴性证明,您没法出小区。有急事也不行。我警告你,不要违反《防思法》。”

大禹治新冠

在治疫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
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封控区,再外五百里叫管控区,再外五百里叫防范区

  • 资料:维基百科

刺秦通知

@咸阳发布:当前全国疫情散发面广,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需提高防控意识,坚持动态()总方针,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请市民朋友继续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关注国内各地疫情情况,非必要不刺秦
荆轲:该刺还是得刺。

4-28

侵犯隐私当然是件值得气愤的事情,但那和几乎随心所欲的捂嘴还是不能比。
就算把我家门牌号显示出来,该说的话我还是会说,说一百年。因为我是个有良心的人,仅此而已。

但是我号炸了。

4-28

通过展示IP归属地来“打击仿冒搬运、造谣传谣”,这和2008年奥运会时临时增设后来变为标配的伪·地铁安检一样:对于真想搞事的人,永远有一千种一万种办法可以绕过那道检查,这让被损害权益的所有人的牺牲变得异常可笑。退一万步讲,就算又花了无数精力财力堵上了所有漏洞(拜托🙏不要),所获得的收获与人们为之让渡的权利相比也完全不成比例。

4-29

这一个多月赛博朋克反乌托邦照进现实的浓度过高了

4-30

“讨论”其实是相当费神的一件事,如果你真的严肃对待它的话。我这俩月停止探讨时事就是因为发现,我没有精力,更没有义务去fact-check对方举证的每件事情,这种行为做过一两次之后就心累得够呛。
再加上不对自己的信息源慎重选择的话会长期浸淫在营销号营造的世界里,这让对话在实质上变成了传谣与辟谣,经典逻辑谬误与GRE Argument驳论,甚至科普讲座。不是不能做,就是太心累了。

还要指出的是,评论区完全不适合严肃讨论,140字的限制导致你甚至无法没有歧义地完全表达完一个论点,无意讨论只想赢的人会做的是抓住你的遗漏。这样的回合制挑刺没劲,而且没有意义。
总的来说,没有靠谱信源支撑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Don’t ever do that.

4-30

高林老师在播客里面说汽车代表了工业化运输方式规训下人类对自由的追求,而自行车代表了当时人们对有趣事物的追求。但对我来说,骑行这件事同样从穷学生时代带给我的就是自由探索的快乐。大学时从上海骑行去过西塘古镇,毕业后骑行环过青海湖,去英国玩特地在当地租自行车绕Cotswolds骑了四天,最后终于完成了一直想做的台湾单车环岛。骑行虽然疲惫,但那种风吹在身上的存在感,与想去哪就去哪、想停哪就停哪的自由感,是汽车都无法比拟的。
现在想起来,就在我完成环岛骑行后的半年多,整个台湾自由行就停了;又过了一年,中国向整个世界的旅行都停了,恢复遥遥无期。但我不想感叹自己抓住了怎样的时间窗口,我还是想顺着高林老师的话说:不要忘记那种自由的感觉,永远要继续追求自由,追求更多的自由

PS.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找我,一个不用再担心审查,可以正常地使用中文这门优美语言进行自由友善交流的地方: @zshowing@m.草莓县.im